11月15日,在南京舉行的“2016年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年會”上獲悉,我國自主研發(fā)的“燃煤電廠煙氣污染物超低排放關鍵技術及應用”獲重大突破,并獲得“2016年度中國電力科學技術發(fā)明獎一等獎”。
實現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是改善我國大氣質量的重要舉措。國電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教授級高工劉建民團隊歷經十余年攻關,率先發(fā)明了達到燃氣發(fā)電排放限值的燃煤煙塵、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深度減排技術,并進行首次工程示范,實現了燃煤電廠多煤種、寬負荷、變工況等復雜條件下的污染物超低排放。
據了解,該技術主要在以下四個方面取得了突破或創(chuàng)新:一是針對工頻電源電除塵效率難以進一步提升的難題,發(fā)明了基于鐵基超微晶改性材料的電除塵器大功率高頻電源,實現了出口煙塵濃度小于20mg/m3的重大突破,在1000MW機組上首次示范,出口煙塵濃度達到15.4mg/m3,提效51.5%;二是基于二氧化硫吸收氧化化學反應動力學,發(fā)明了雙PH值精準控制及凹凸雙相整流脫硫技術,相關技術攻克了PH值功能分區(qū)及復雜對象難以精確建模,塔內二氧化硫逃逸和漿液掛壁的難題,綜合脫硫效率提升到99%以上,在300MW機組上首次示范,二氧化硫排放濃度達到11mg/m3;三是基于95%以上石灰石濕法脫硫的應用實際,發(fā)明了基于濕法脫硫的濕法脫硝技術,在330MW的首次示范結果顯示,在SCR脫硝基礎上,實現脫硝效率35%以上,有效補充了SCR不足,實現了煤質或負荷突變工況下氮氧化物穩(wěn)定的超低排放;四是針對細顆粒物、石膏液滴、氣溶膠深度凈化及大機組濕電工程化技術難題,發(fā)明了基于諧振抑制的高頻電流源控制和電極最佳匹配技術,形成了系列軟件包和核心設備,在300MW機組上首次示范,細顆粒物排放降至5mg/m3以下。
該成果的突破及對污染物的減排效果引領了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技術的發(fā)展,為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提供了技術保障。目前,該技術相關研究成果已獲得專利87項目,其中發(fā)明專利15項,形成國家或行業(yè)標準23項,發(fā)明技術轉化形成2個產業(yè)公司,應用于脫硫、脫硝和濕除工程57650MW、高頻電源投運5658臺,實現年減排煙塵155萬噸、二氧化硫180萬噸、氮氧化物65萬噸。